夜幕降临时分,执法人员佩戴的执法记录仪自动开启红外夜视功能,镜头精准捕捉到某餐饮店门口摆放的大功率烧烤炉正腾起滚滚浓烟,橙红色的火苗舔舐着串在铁签上的肉串,油脂滴落在炭火上发出 “滋滋” 声响。执法记录仪清晰记录下占道摆放的三张折叠桌、十二把塑料椅占据人行道的画面,画面右下角的时间水印与定位信息同步生成。
1、固定违法事实,避免争议
执法记录仪的广角镜头完整收录周边居民聚集投诉的场景: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妈妈神情激动,指着餐饮店方向大声说:“每天晚上油烟味都飘进家里,孩子咳嗽都好不了!” 仪器内置的高灵敏度麦克风清晰捕捉到烧烤摊产生的 75 分贝噪音,与专业噪音检测仪的数据形成双重印证。当店主在法庭上试图抵赖时,执法记录仪完整呈现的 12 段连续视频,从不同角度还原了长达三个月的占道经营全过程,让所有辩解苍白无力。
2、记录执法程序,确保规范
首次执法时,执法人员手持执法记录仪,以 45 度角对准自己和店主,清晰展示《责令改正通知书》的送达过程。镜头中,店主突然伸手抢夺文书,纸张撕裂的声音在记录仪中格外刺耳,而执法人员保持双手背后的规范姿势,用平和的语气警告:“请配合执法,我们全程录音录像。” 这段影像在行政复议阶段成为证明执法程序合法的铁证,成功化解了 “执法暴力” 的不实指控。
3、应对暴力抗法,保护执法安全
在后续执法中,执法记录仪的防抖功能发挥重要作用,即使在推搡过程中,画面依然稳定清晰。视频中,店主满脸通红,手指几乎戳到执法人员的面罩,怒吼:“你们就是故意找茬!” 当店主伸手抢夺执法记录仪时,镜头晃动中依然拍下其扯破执法队员制服肩章的瞬间。这段 1 分 23 秒的冲突视频,成为公安机关认定妨碍公务罪的核心证据。
4‘形成完整证据链,提升执法效率
从接到投诉的首日蹲守,到最后处罚决定下达,执法记录仪共生成 37 段视频。这些视频与环保部门的油烟检测报告、居民手写的联名投诉信、市政部门的道路占用测绘图相互印证,构建起严密的证据网络。最终,案件处理周期从常规的 15 天压缩至 7 天,市场监管部门依据视频证据,在 48 小时内作出吊销营业执照的决定。
5、推动执法透明,促进公众监督
经过专业团队的马赛克处理和语音变声技术,精选的 10 分钟执法视频在 “朝阳城管” 官方平台发布。视频中,执法人员规范佩戴执法记录仪、礼貌沟通的画面,与店主过激行为形成鲜明对比。视频发布后,周边商户主动清理占道物品,累计收到市民提供的 17 条同类违法线索。该案例被制作成 VR 教学课程,纳入全国城管执法培训体系。